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*注1:取自前朝蔡邕《青衣赋》)
作者有话要说:
☆、第十三章 - 火灭上方
------------(1)------------
光秃秃的山谷半坡上,几抹青影,在一片赤烈中若隐若现。
领头之人,目光片刻不离谷中军马、紧紧围护的三人。
那圈残军败部越缩越小,火舌舔舐上帅旗,片刻间“司马”二字已焦然不可见。军中三人终于抵不住热浪席卷的绝望,下马抱头相拥。整支魏军,如一条被掐中七寸的黑蛇,犹自扭动,空负毒牙,无处可咬,愈发委顿瘫软。
火势漫谷,哭喊震天。关青心里却一片极致宁静。虽身处刀光火影之中,因知司马氏绝无出路,也容许自己小小出神起来……
几番北伐,始终功败垂成。丞相妙计迭出,却总跨不过这般那般、有形无形的阻碍。
而第六次兵出祁山,终于将司马父子三人并收一谷,连那鲜少出入沙场的司马师也在其中。心中欣慰,竟是不可用言语形容的了。
此番出师点兵之际,关兴离世的噩耗自成都传来。关青率青衣卫轻装先行,已入魏境,行踪诡秘,是以待她返入中军帐,方才闻讯,彼时尸骨已凉。关青心头如巨石敲击,却知军情紧迫,容不得半点分心。于是这些时日,全靠姜维温言劝解,于无人处细加呵护,方才微缓心境,尚可将丞相军令,一一行使而不乱。
父亲、赵云接连离去时,尚且笑面强撑,此时当真孓然一身,方知自己终于也渴求一个侧头便可倚靠的肩膀。想到这,关青不禁在烟火中黯然。
抬首透过缭绕的烟雾,依稀可见远处谷顶的七星旗下,一个深蓝的轮廓,白扇轻摇。
今番不同往日,她想。除却那个一直追随永远难以触及的背影,现在的她,心中有了别的记挂。自学庐闻琴以来,她试着将心思转向那个年轻的将军。原以为会撕心裂肺,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难。
也算遂了亡者之意罢。
正自冥想,忽觉面颊上点点微凉。一仰头,天上积云如铅。
------------(2)------------
绝处逢生,清凉雨水倾泻而下。
汉军忽遭不测,战意衰竭;而魏军九死一生,更觉天意在侧,七寸得释,顿时蛇影一动,张开毒牙大口,弓身反噬。
谷内魏军正中处,一名瘦削高挑的长者,从一圈刚熄灭的火舌里踱步而出,掌中剑不出鞘,却显重具千钧。身旁一银衣青年,形容肖似,缓缓左右顾盼,察形辨势。二人足边,一簇淋雨未熄的火苗似心有未甘,趁着风直窜上来;却见黑影一掠,被一满面杀气的年轻公子冲过来,一脚踩灭。
魏军将士围看司马大都督与长公子猝临大难,却如此镇定自若,各自心里服叹;又迫不及待要随二公子杀伐出山谷去。
谷口只有稀稀疏疏的蜀兵。司马昭抚平被火星沾出些破洞的黑袍,狂笑上马,率众冲杀出去。剑惹戾气、便更当者披靡,马过处,便有蜀兵倒下。地面上蜀军顷刻间损折过半,强弱之势登时逆转,被魏军以强凌弱,大占上风。
眼见司马昭就要突围,眨眼间一阵青光疾闪,二三十人青衣长剑横斜,拦去来路。魏兵求生之欲已达顶点,哗然拥上,一轮猛攻。一时锵锵声响不绝,刃锋相交之音密如联珠。
司马昭一愣,看清面前青衣卫,心火怒燃,嘴角露出一丝诡笑。
狭路重逢,必要将之屠尽,斩草除根,以报师仇!!
正要纵马上前、横冲直撞,手腕却被一根银丝软鞭挽住。回头时,司马师蹙眉道:
“青衣卫已成阵势,必是诸葛亮所授,若要速破,还得父亲出马。”
汉军原本将魏军困死谷中,信心满满,只待庆贺;不期天降大雨,火箭湮熄,谷上军士又不及赶下,陡峭地势反令魏军得利,只有伏于半山的青衣卫上前补救。猝逢急变,青衣卫此时人数虽少,却仍结阵,攻守有度,沉着应对。
司马懿早闻青衣卫厉害。那些败归的将士,难窥其中堂奥,每每相询,七嘴八舌,总难描绘清楚。此刻众人面前青影飘忽,恍似幻然无章;动向无定,不可捉摸。但落在司马懿眼中,招招尽皆分明,只见守招严密,攻招凌厉,分进合击,井井有条,小几十人幻成一道剑网,魏军虽多,却难近身。
司马懿凝神细看片刻,心中钦佩,眉头却一点点松开,叹道:“果然好阵。若非行阵仓促,人数亦少,便是滴水不漏,恐一时破它不得。”当下执鞭指点阵中几处破绽,命司马昭速速击之。
司马昭得父亲一番解说,回头再看青衣阵型,果觉大为不同。不由喜悦难言,拍马率黑衣亲信上前。
青衣卫本来人少,又兼步行,阵行仓促,怎堪这黑衣公子,以司马懿之法,率骑兵狠狠冲击?略支撑一时,谷上援兵未至,阵势已难维持。只是魏军虽伤敌甚多,每要破阵而出时,便又有青衣卫纠缠而上,动作迅捷敏然,毫无退弃之意。初始时,司马昭记得父亲指点,尚有隙可乘;然而时间拖得久了,青衣卫阵势竟又整齐起来,令魏军停滞不前。
司马师不善兵刃,躲得远远地看了一阵,见弟弟久斗不下,皱了皱眉,向四周望去。
阵中司马昭屡次就要突围、又被险险避开,数番往返无功。他得了父亲指点,看清破绽,由此乘虚而入,本待一击取胜,却不能倚多为胜
喜欢(三国同人)鱼尾轮回(维亮/瑜亮)请大家收藏:(m.biquwen.cc),笔趣文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