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想摆脱父母令人窒息的管束。当时我快取得学士学位。本来可以暂不结婚,自由自在地生活。
我希望早日成为真正的成年人,父母为孩子付出了代价,要报答,照料他们,我不愿拖累父母而被看作是不懂事的娃娃。
我和“大个子”认识了七八个月就结了婚,我们是在中山大学认识的。我认为我们爱情是牢固的。我不像一般少妇,婚后埋头家务,我又继续上成人大学。1988年,我们把女儿给人照料,或者带着她各处走。
1988年真是快乐的年头,我俩常出门赴宴。女儿很乖,当我们之中有一个要去上课时,另一个就留下来照料她。我一点也不觉得疲劳,而且高兴。我们是高高兴兴结婚的,孩子也不成为累赘。而我的父母却把养孩子视为苦差事,我实在不理解。
几年之后,我们又生了一个男孩。
我俩婚后7年一直相安无事。我认为夫妇拌嘴的原因,常常由于彼此把问题尖锐化了,夸大了……,为了发泄怒气而闹僵……总而言之,直到现在,我们的生活很和谐,我们离工作单位很近,可以回家吃午饭,我们常常交谈,我们并不迁就对方,各自保留人格和个性,谁都不抹杀对方的个性。“
家庭的负担,是这一类型的都遇到的问题。少年夫妻的负担尤其重,感情上如此,物质上也如此。
此外,还有个两人个性是否相容的问题。少年的生活道路尚未选择,他们应付生活的能力还不强,还确定不了是否与爱人能棚皆相处,误会,矛盾免不了,频频发生……年轻时代的爱情影响一个人的一生,创伤永平治愈不了,结合得比较好的,还可以学着携手前进、互帮互爱着生活……
2。爱的恐惧
中世纪时期,中国害怕两件东西:科举、战争。今天的校园文化也惧怕两件东西:爱情、贫穷。
二十世纪下半叶,人类对爱情的恐惧虽没有公开表露,骨子里对它的畏惧着实不亚于战争和传染病,从某种程度上说,它与死亡一样可畏。
人们在公开场合却沤歌爱情,以溢美之辞赞美它,而对爱情的表现——两性关系却噤若寒蝉。这就如以镶花边的台布遮掩粗糙劣陋的钢琴脚,一如出卖r体的dàng_fù化装成修女。
知识阶层一面悲叹性自由,一面推崇它。这种现象在八十年代末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。大学生在挥着“三m”的书籍(即马克思。毛泽东、马库斯)的同时,一边还着威廉的著作《性革命》:最根本的问题是必须认识到,性生活不是私事。我并非说某些政府部门或组织可以干预夫妇的性生活,我认为一个人不能将性欲视为可以任意妄为之事,它必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。
既然大家只敢谈爱情而不敢谈性问题,我就来个“反其道而行之”。报刊,书籍等在谈到性关系时,多从医学角度着眼,爱情却是家使用的辞句。表面看来,我们的社会是多么严肃、理智啊!事实上爱情远不是如此冷静、理智的,它是狂热的感情。
人们认为这样做,性问题就不再成其为颠覆社会的因素,国家就更能控制,百姓就能监督。其实我们在很多时候是迫害爱情的,也是好心办了坏事,鼓吹性a,把爱情视为纯性a。性自由造成怎样的后果,没有一个审查社会风化的人敢于指出,把爱情与性关系割裂开来,只能使爱情的内容空d、摧毁它。人们需要满足性欲但却羞于公开宣扬,这样就产生了反常现象:有人海y,有人爱读黄色刊物。
伍德·埃伦在他的《性知识大全》一书中有一节“夫妇的不安之‘夜’”。这是有关性知识教育的袖珍本,作用就与烹调书籍相差无几,书中提到满足性欲的结果就是……衰弱、憔悴。现代的男性无所谓爱情,他吻女人并非出于爱。
他们如sè_qíng龟影中的毛角那样,为了摆脱单调的生活,他已不再考虑庸俗与否了。男人不追求爱情,他们只要取乐。
惯于猎色者和yg有一套不成文的理论:“如果你不与我睡觉,你就不是解放的女性!”所谓的解放就是义务地与男性睡觉,r体关系的“开放”。女人似乎天生就该如此。我们与我们的前辈有多大的区别?她们终日想的是盐米酱醋,而陪男人睡觉也是现代家庭妇女的义务。
有人会说,你说哪里话呀,简直一团漆黑啦。不错,我说的事情是黑暗的那一面。不过,从来没有人指出这一点。
只要我们看看当今报刊和杂志刊登的文学作品,我们就会发现,二十多年来,我们是怎样从追求爱情发展到了恐惧爱情、拒绝爱情的。不管是男是女,他们都承认害怕爱情,害怕得不敢接受爱情。
叶公好龙,由于害怕而拒绝爱情的人对追求她(或他)瞅说:“我不爱你”,其实他们的真正意思是:“我怕爱你”,“我想爱你,只是……”,“因为你太强了,你……”,他们怕负家庭责任,怕受累,只不过他们不公开声明罢了。
人们都有这种看法,妇女对爱情的态度执著、含蓄、深沉,男人却热烈而易变。伊夫林·萨勒络特写的《女性的表现》一书论证了生物的这类区别。男人是好色者,女人是牺牲品,为了追求女人,男人甜言蜜语,人类与自然界的雄性动物一样,以炫耀自己取悦异性。
女大学生爱读爱情,男性喜看sè_qíng杂志,大家都
喜欢困惑--围城内外现代女性忧思录请大家收藏:(m.biquwen.cc),笔趣文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