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,我们说说孔融吧!孔融的名声确实很大,耳熟能详的就是孔融让梨,这个故事都写进今天的小学课本里了,可见其影响深远。封建社会的启蒙课本《三字经》里也有孔融让梨的故事,可见其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地位。但细分析起来,这个人可能只是名声大,确实没有治国方面的真本事。
在北海任职六年虽深得民心,但是遇到黄巾贼党管亥杀奔而来就没有了主意。孔融先是大惊,急点本部兵马,出城与贼应战,后是融将宗宝,挺枪出马,战不数合,被管亥一刀砍宗宝于马下。然后是孔融兵大乱奔入城中。管亥分兵四面围城。孔融心中郁闷,一伙毛贼,孔融见之就大惊,战不数合,就大败,然后就躲进城里,心中闷闷不乐,没有了主意,由此可见孔融真的只是徒有些虚名,没有什么雄才大略。
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,两人数遍天下英雄,连袁术、韩遂、张鲁之流都被当做英雄一一叫出名来,就是没有想起孔北海,可见在刘备心里,孔北海连张鲁、韩遂都不如。因此,要说孔融有什么雄才大略,真是不敢恭维。
这孔融尽管没有什么雄才大略,但名气确实大得不得了,也许正是名气大,才害了他。他眼里谁都瞧不上。早年,瞧不上何进,瞧不上董卓,和他们对着干。后来又到了曹操那里,又对曹操横挑鼻子竖瞪眼,反对曹操的禁酒令,反对曹操修理杨彪,反对曹操出兵征讨袁绍,反对曹操出兵征讨刘备。他就像美国的在野党、反对派,对执政党的主张不问青红皂白,一概反对。当然,我这里不是说孔融反对谁对,反对谁错,我只是说孔融实际上是一个没有主张的人,他惟一的主张就是反对。本来,曹操对他还是蛮宽容的,当曹操要修理杨彪时,孔融表示反对,而且话说得很过,曹操也没有计较这些,后来还是对杨彪网开一面。孔融这人不会见好就收,由此,曹操实在无法忍受,想派他出使荆州,让他到刘表那里去。刘表是名士,有荆州八俊的美名。曹操猜想,让你们名士在一起去清谈吧。谁知他不愿意去,却推荐祢衡去。不去就不去,曹操也不想把他怎么样。后来曹操出兵征讨刘备,他又横加指责,还说什么“以至不仁攻伐至仁,必败无疑”,此话传到稀虑那里,稀虑报告了曹操,曹操终于忍无可忍,将孔融送上了不归路。为什么稀虑要打孔融的小报告呢?这也是孔融自己惹的祸。孔融除了与执政党格格不入外,同僚关系也很紧张,眼高手低,瞧人家稀虑不上眼。稀虑平时也没少受孔融的侮辱,只是找不到机会报复。这一次被稀虑逮着,便在曹操面前添盐加醋一番。平时,曹操也对孔融很窝火,只是因为其名声太大不好惹他,怕由此又惹上天下人的非议。这一次出兵征战,你孔融散布谣言、扰乱军心,不治你,你不知道自己是谁?所以,曹操处置了孔融。这是《三国演义》的说法(见《三国演义》第四十四回)。按《三国志.崔琰传》裴松之注的说法是“融对孙权使,有讪谤之言,坐弃市”。这里说孔融说了些诽谤的话,被曹操杀了,尸体丢在集市上。不管是《三国演义》还是《三国志》,并没有说曹操处死孔融与篡逆有关,孔融的死可能与其自命不凡有关。
再说荀彧,要说荀彧反对曹操篡逆定罪还扯得上点边。《三国演义》第六十一回是这样写的,长史董昭进曰,“自古以来,人臣未有如丞相之功者,虽周公、吕望莫可及也。栉风沐雨三十余年,扫荡群凶,与百姓除害,使汉室复存,岂可与诸臣宰同列乎?合受魏公职位,加九赐以彰功德。”荀彧对董昭的说法持不同的意见,他认为“丞相本兴义兵,匡扶汉室,当秉忠贞之志,守谦退之节,君子爱人以德,不亦如此。”这是当时荀彧的意见,曹操知道后“深恨之,以为不助己也。”后来让荀彧一起同下江南,去征讨孙权。荀彧托病止于寿春,忽然曹操使人送来饮食一盒,盒上有曹操亲笔封记,荀彧开盒,见无一物,由此服毒自尽。这是《三国演义》的说法。而《三国志.荀彧传》的说法是“彧疾留寿春,以忧薨。”如果按《三国志.荀彧传》的说法,荀彧的死与曹操无直接关系。其实,对于荀彧最后反对曹操封魏公,裴松之对此也有说辞,裴松之说,“世之论者,多讥彧协规魏氏,以倾汉祚;君臣移位,实彧之由。”说明白点,汉朝今天的衰败,曹操的所作所为,荀彧都身在其中,既是参与者,也是决策者(协规魏氏)。曹操所做的一切,荀彧脱不了关系(实彧之由)。临到要死了,想保持晚节,这已经没有价值了。裴松之的原话是“虽晚节立异,无救运移。”
再说荀攸。荀攸这个人也是被《三国演义》用来说事,指责曹操犯有篡逆之罪的例子。《三国演义》第六十六回是这样写的,于是侍中王粲、杜袭、卫凯、和洽四人,议欲尊曹操为魏王,中书令荀攸曰,“不可,丞相官至魏公,荣加九锡,位已极矣。今又晋升魏王,于理不可。”曹操闻之,怒曰,“此人欲效荀彧耶?”荀攸知之,忧愤成疾,卧病数十日而卒。这与《三国志.荀攸传》记载的内容完全不符。《三国志.荀攸传》是这样交代的,“攸从征孙权,道薨
喜欢解码三国英雄请大家收藏:(m.biquwen.cc),笔趣文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