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父兄,该何去何从?
而今,是老天厚待。
最好的时机,也得到了最好的结果。
谭庆项笑,培德笑,万安也笑。
沈奚哭了好几日,乍一见三人的笑脸,反应慢了不少,但也很快笑了。
“你们上楼去,快去冲洗冲洗,”谭庆项吩咐万安,“不要笑了,伺候你家三爷和三少奶奶去,还想不想要工钱了。”
在谭庆项的催促里,沈奚跟着傅侗文回到卧房。
傅侗文关上房门后,打开书桌第二层抽屉,那里有一摞书信。不管是在昔日傅家,还是在这间公寓里,随处可见各种捆扎好的书信。沈奚在傅家书房好奇翻看过信封,都是他资助过的学生来信,在这间公寓里也曾见到辜幼薇的信,早对这种东西见怪不怪。
眼下他翻出这个是?
“这是你父亲和我之间的书信。”他道。
傅侗文想解,可捆扎了十几年的丝绳,早结成死扣。
沈奚盯着那信封上的字迹,怔了几秒后,拿了拆信刀,递给他。傅侗文接了刀,割断绳子。他把最上边的信封打开,将里面的四张相片放到书桌上。
第一张就是十岁生辰照。
第二张和第三张没有她,第四张上边有许多的年轻男人,是沈家这一代的男丁——
她手指滑过去,都忘了,许多连名字和排行都记不清了。最后,指尖落到众人后头,第三排角落里,找到了他。他单手斜插在裤袋里,恰巧偏头,在和身边的大哥说笑,没有正脸,可从这笑容里,就好似能听到他的笑声。
沈奚一下子就哭了。
还是有的。二哥你看,在你不知道的地方,还是给我留了东西……
傅侗文想帮她擦眼泪,她摇头,轻声喃喃:“没事,我没事。”
既然要哭,就在今日把该流完的泪都流尽。
她凝注相片里的二哥,还有自己的那张,总想要说点什么。
“这张黑白相片,是我十岁生辰时,二哥请一位日本相师到家里照的,”她道,“我二哥那个人,你若见到他,定会引为知己。他在日本陆军军官学校学习过,读书时同期的中国同学都受到日本人的歧视,绝大多数都退学了。最后那批人里,只有两人毕业,其中一个就是我二哥。”
从军校毕业后,沈家二公子没从军,反倒跟随父亲学做了生意。
“他是做革命的,一定是,”沈奚倾尽全力回忆所有的细节,“他有一把刀,刀上雕着花,还刻着‘共和’。那把刀只有我见过……是被我无意间翻到的。”
清朝末年,追求“共和”的都是革命党。
不会有错。
二哥不喜女色,所以不像其它留洋的人,总要在婚事上和家人抗争一番。他在日本留学时,就已经给父亲来信,表示听从家里人安排婚姻。后来和那位小姐初相见,是在媒人和长辈安排下,在沈家见的,约会三次,两家下人们都跟着。
三次后,定了亲事,只等着成亲。
她曾私下问二哥对那位小姐的喜爱有多深,他笑着说:二哥是不谈感情的人。
当时她不不懂,现在想来——
杀人的刀上,雕着花。
是刀的主人心中还有温柔意,只是一腔温柔都给了民族。
窗边的竹帘子被秋风吹着,啪嗒、啪嗒地敲着窗台。
沈奚把相片一张张塞回到棕色信封里,摺好封口,再拆第二封信。
信纸拿出,她迟迟不敢打开。信纸在手里握了许久,手指沿信纸的折痕,一遍遍地捋过,最后还是展开了。其实她对父亲的,她一定猜不到这是父亲所写的信。哪怕是措辞用句,她都觉得陌生。
侗文小友:
俗事缠身,久疏音敬。
小友来信,稍快人意。今局势阔远,但国力孱弱,生气销沉,吾惜小友之英才,不能为革命所用。吾与小友之往来非虚伪……
她读着信,仿佛置身于沈家书房。
画眉鸟在笼子里扑棱着,啄一口水,啄一口食。下人在喂鸟、研磨,煮茶,老父提笔,立身书桌旁,给远在北京的小友回信。
心中讨论的是当时的亚洲局势。在回信里看得出,那时的傅侗文深受在英国留洋时所见所闻的影响,更希望未来的中国效法英国,保住皇族,以“君主立宪”治国。
父亲却不认同,他在信中尝试要说服傅侗文。
她读完,再去看下一封。
傅侗文收藏信笺很有心,是按时间排序的。
她一封封地取出,逐字逐句地品读,旁观父亲和傅侗文之间你来我往的争论。
傅侗文见她看得无法分心,便让谭庆项送饭到卧房里。
从午饭到晚饭,掌了灯。
窗外的电车来往不断,她却全然听不到叮当声。只是撑着下巴看,身子依靠着窗沿看,额头抵在书桌边沿,把信平放在腿上看……有时读不懂,也要他解释一两句。
这夜的灯光格外亮,床头的壁灯也是。
她大病初愈,到深夜里,腰酸得坐不住,终于带着信,到床上去看。
信中内容和情绪,也渐渐地从一开始的慷慨激昂、满怀信心,到了思虑沉重,阴云密布。岁月在一张张信纸里增厚,带着对家国沉重的忧思,让情绪越积越高,仿佛随时会倾倒在眼前……终于,看到最后的那封。
在展开信纸前,沈奚猜不到父亲会如何书写这封绝笔信。
可出乎她的意料,信很简短,没有任何国事的讨论,皆为生意经。
沈奚一目
喜欢十二年,故人戏请大家收藏:(m.biquwen.cc),笔趣文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