族青年,也扯开嗓子唱着,与前面的歌唱家遥相呼应。
这种夜行者,自从经济开始搞活之后,就出现在了农场的干道上。
而到了秋季,就越发频繁起来。
这也是南部边疆的一大特色。
每到月夜,一听到这种吟唱,就越发感到了深秋的临近。
黎元元把这些景致,都一一记录了下来。
等到十月一过,又一个冬季来临了。就在这年的十二月,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出现了。紧接着,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。
当国门打开之际,新思潮和新变化扑面而来。
一个新的时代,即将开始了。
作者有话要说: 终于回来了~~
-----
捉虫~略修~
第103章探亲假
*
只要上面一发布政策,下面就跑断了腿。
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,当改革开放的号角一吹响,包括边疆在内,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学习文件精神,摒弃旧观念、旧思维,迎接新挑战的浪潮。
寒冬腊月,正赶上农闲时节。
连队里干脆集中了一周时间,进行讨论学习。
在会上,联产责任制、承包到户这种概念被提了出来。最后连队里决定,先拿那些随队多年的家属作为试点。
也就是话说,那些没有户口的家属,可以像正式职工那样承包农田,按照产出向连队上缴一定比例的收益,而任务指标之外的收益就是家属的当年收入。
决定一下,就像一台旧机器被抹上了润滑油,立马轰隆隆地开动起来。
会后,像黄晓红的妈妈那样的家属,纷纷报了名。
这个张桂兰,一口气承包了三十亩农田,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。而承包农田最多的是一个叫康明英的四川女人,她承包了五十亩农田,在连队里放了一颗卫星。营部甚至把她作为先进典型,上报到了场部。
大田班也受到了触动。
高班长带着瓜棉班签下了保证书,勇敢地扛下了连队里下达的任务指标。
种瓜种棉花,是收益最好的农作物之一。像今年,地里种的西瓜、甜瓜基本上都外运出去了,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往年。而农场里种植的长绒棉,更是抢手。
作为班集体中的一员,王慧珍也很激动。
回到家后,和老田一个劲地讨论着。
而田根宝所在的车间,早就开始从外面接零活了。他们负责生产加工机器零件,算是最早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工种之一。
晚上,黎元元听到王妈妈和田爸爸的说话声,心知这才是刚刚开始。
可她不希望王妈妈就这么守着几亩农田过日子。一个是太辛苦了,一个是与城市文明、经济发展越来越脱节,最后只能被禁锢在这片土地上。
她想,还得再引导一下,进一步打开王妈妈的思路,把眼界从农田转移到手艺上来。
“老田,三年的探亲假已经到了,要不这一回你带着元元和伟波回去一趟,我在家里看家,照看伟民、伟军他们?”
“嗯,现在孩子们都大了,坐汽车、坐火车都是全票,一下子都回去路费也吃不消,再说,家里也住不下……”
黎元元也想回去看看七十年末期的沪上,可一想到来回的路费,就打消了这个念头。她想,这笔钱不如省下来,好给田爸爸和王妈妈买一块手表戴戴。
看看,连队里戴手表的职工越来越多了。
邓萧的爷爷,还特地买了一块“上海牌”手表寄过来,说是让邓萧戴着好掌握时间,这样也有利于学习。
而田爸爸和王妈妈,把钱都用在了他们几个身上。
吃穿用度就花去了大部分工资,剩下的只够买点小件之类的,距离买手表、买彩电这种“大件”还很遥远。虽然,田爸爸下连队拍照能挣点外块,可攒下来的并不多,大部分都被吃到肚子里面去了。
一想到吃,黎元元就觉得很幸福。
一直以来,田爸爸和王妈妈总是把吃放在首位。无论怎样,都先考虑到吃,再考虑别的。这么一来,即便身处在这个贫穷的年月里,却依然因为吃得开心而畅快无比。
就连邓萧都很羡慕她,每星期都能吃得这么好,还开玩笑说:“元元家里就像个开食堂的。”
因为吃得好,她和三个小哥哥个子都长得很快,身体也很好。这也是田爸爸和王妈妈最自豪的一点。
这个月,她创作的那片中篇小说——《发明家的迷局》,在《故事会》上开始连载了。
上星期,邓萧代她领到了五块四毛钱的稿费。她一下子都给了王妈妈,还叮嘱妈妈一定要去买块手表戴戴。
可王妈妈嘴上答应着,却始终没有付诸行动。
她知道王妈妈舍不得花钱。
可每次钱花在他们几个身上,王妈妈都很舍得。可一花到她自己身上,就舍不得了。
这种无私和美德,令人感动。
她想,无论如何都要让王妈妈也开心一下。
*
日子一天天过去了。
下个星期天,就要过小年了。
这天晚饭后,田根宝叫了孩子们聚在会客室里。
他一边伸手烤着火,一边说道:“今天,爸爸的探亲假申请下来了,准备赶在寒假里回沪上一趟,爸爸想带着伟波和元元回去看看,伟民和伟军不要有意见哦?”
“爸爸,我们没有意见,上次我们都回去过了,元元妹妹还一次都没去过呢!还有伟波,上次回去时年纪小,基
喜欢七十年代小田园请大家收藏:(m.biquwen.cc),笔趣文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