童文学》,而黎元元则捧着一本《绿野周刊》,大致翻了翻。
一扫目录,她再次看到了“海派侠客”的名字。对应的作品,还是医院背景的破案小说,这篇名为《特护病房的秘密》。
看来,这位作者是打算搞一个系列出来?
她觉得这种思路很不错,既能吸引读者,又能提升作者的名气。记得后世的很多写手,就是这样写出名堂来的。
当然前提是,能取得开门红。
而她呢?
是不是也考虑走一下系列作品的路线?
邓萧也注意到了这位“海派侠客”。
于是,和元元低声讨论起来。
还把自己的读书笔记,拿给元元看。
黎元元觉得,邓萧看问题的角度很独特,也有自己的想法。虽然,文笔还很稚嫩,可多练练,没准也能吃文字这碗饭。
邓萧听了,却笑了笑。
看闲书写东西,对他来说只是一个业余爱好。
他更希望自己能像父亲和母亲那样,做一名医生。也许是受到父母的影响,他总觉得写东西这事不是太牢靠,还是掌握一门实实在在的技能比较踏实。
看看父母,即便受家庭出生所累,却依然活得很安稳,靠的就是一门医术。艺不压身,无论何时何地都有用处,更是安身立命的法宝。
萧哥哥,真是小大人一个。
黎元元在心里给萧哥哥点了个赞。
像邓萧这样的男孩子,无论是现在还是后世,都不多见吧?
*
再过三天,就要过春节了。
连队的大喇叭里天天吆喝着,要继续发扬光荣传统,过一个简朴的革命化春节。可对职工们来说,却是想着法子也要改善一下生活。
这几天,家家户户都忙得很。
连队里,也提前杀猪分了肉,每家每户还分了两公斤鸡蛋和三公斤豆腐。于是,各家各户都开始剁肉馅,准备包饺子、包馄饨,好好过一个大年。
就在这时,又有一个消息传来了。
说今年与往年不同,风口站的“巴扎”又热闹起来了。
那边摆摊的,赶巴扎的络绎不绝。听说,“巴扎”上什么东西都有,吃的、用的都很齐全,价格比代销点里稍微贵一点。
老职工们一听,就先去打探了一下。回来的时候,果然是大包小包,收获颇丰。知青们一看,也想去逛逛。
可大冬天的,如果骑自行车过去,还不给冻僵了?
正好,除夕这天,姚龙港的爸爸要开拖拉机去场部送年货。
于是,几个人就找到姚爸爸,私下里商量了一下,打算趁着这个时机,往风口站跑一趟。这事不好让连队里知道,仅限于他们几个关系好的。
田根宝听到消息,立马带着钞票,裹着棉大衣跟着去了。
他想,今天是除夕,车间里已经停工了。
虽然名义上还没放假,可实际上和放假了也没什么两样。说是各班分组学习,可大家都在家里包饺子备年货,哪里还有心思学习?
几个人在路口,等到姚爸爸的拖拉机之后,就裹得严严实实的,爬上了后车斗。
冬天里,拖拉机的后车斗也搭上了一层帆布篷子。
可即便如此,依然很冷。
知青们就在车斗里铺上了一层干稻草,一个二个都窝在草窝子里。一路上乐呵呵的,开着玩笑,说着笑话,开心得不行。
到了风口站,“巴扎”上果然很热闹。
到处都是摆摊子的,有卖锅碗瓢盆等日用品的,有卖果脯的,有卖鸡卖鸭的,有卖牛羊肉的,还有换大米的。
因为是除夕,人来人往的,非常拥挤。
田根宝拎着一条麻袋,直奔牛羊肉摊子。
卖肉食的,大多是维族老汉。
他连比带划的,一下子买了半麻袋吃的。这些都是拍照片挣来的,算是额外收入吧,所以花起来一点也不心疼。
等到集合时,其他几个知青也是大包小包的。姚爸爸也扛着一只麻袋,鼓鼓囊囊的,一看就装着吃的。
买好了东西,立马开着拖拉机返回。
一路上,大家窝在后车斗里也不觉得冷了。
只想着赶紧到家,好给老婆孩子看看买来的好东西。
*
田爸爸“赶巴扎”去了。
黎元元和三个小哥哥都羡慕得不行。风口站离连队很远,去一趟可不容易。她想,等以后有机会了,一定要亲自去逛一逛。
因为是除夕,小将们把自己的房间都收拾了一下,又帮着扫地、擦桌子、擦窗户,把屋子里外都打扫了一遍。
中午,王慧珍剁好了猪肉馅和萝卜馅,擀好了馄饨皮,准备包馄饨。
原想着等老田回来了,再调馅子。可左等右等,不见动静。最后,她就自己调好了馅子,带着孩子们围着桌子,包起馄饨来。
为了保险起见,先往锅里下了几个。煮熟后盛在碗里,让元元他们先尝尝咸淡。
“妈妈,和爸爸调的馅子一样,不咸也不淡,味道正好。”孩子们齐声说道,王慧珍这才加快速度包了起来。
一连包了四锅拍,除了午饭吃的,剩下的还可以放在外面的窗户台上冻起来。
到了半下午,田根宝扛着一只麻袋,兴冲冲地回来了。
他进了小棚子,放下麻袋。
就跑进屋里,笑着说道:“慧珍啊,快出来看看!”王慧珍穿着大衣进了棚子,一看到麻袋里的东西,真是又惊又喜。
“哦哟,老田,从巴扎上买回来这么大一只羊腿啊?”王慧
喜欢七十年代小田园请大家收藏:(m.biquwen.cc),笔趣文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