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名:何曾相忆
作者:吴沉水
文案:
1923年,四个出身广东大行商家庭的年轻人,一卷风云突变的历史风俗画卷。本书故事的关键词是1923年,四个年轻人,传奇故事。以及,绝对的繁复,啰嗦,需要耐心。
内容标签:
搜索关键字:主角:苏锦瑞、叶棠┃配角:┃其它:
==================
☆、二姨太
一二姨太
关于往事,人的回忆总得有个起点,就如讲古的瞎眼女先生一拨弦一开嗓,总得先交代这唱的是哪朝哪代,某地某人。有了这个起点,那些散落的珍珠便寻到了线,支离破碎的往事便寻到了根,踏上了地,焕发出浸染了岁月的柔和温润的光,得以一桩桩一件件地徐徐串联起来,从从容容,娓娓道来。
苏锦瑞想,自己回忆的那个起点,大概要算在苏家大屋里那节狭隘陡峭的木制楼梯上。
她闭上眼还能看见那截楼梯,陡峭狭隘,人仰望需四十五度角,又一承三转,像一条蜿蜒的血管,连结上下各层,每层那些厢房住房,厅堂暖阁好比一个个脏器,全靠这血管提供生机。苏家大屋,一个门楼进去,左右分别是东西楼,三代几十口人,正是靠这逼仄狭长的木楼梯,才得以互相关联,继而组成一个整体,成为西关一栋栋青砖石角,陡坡屋脊的宅院中常见却又独特的一户人家。
那些楼梯都是精打细算过的,多高,多陡,多少格,掰开来全有一套套道理。边上撑住扶手的栏杆层层叠叠,每一个都雕成束腰宝瓶状,一眼望过去,一重又一重,影影绰绰数也数不清。扶手都像包着浆,被苏家人摸得多了,俨然起了胶质,每日又有女佣勤勤恳恳拿细布擦拭,越发滑不留手。千万别小看这梯子,每一格都是闺阁女子的试验场,专为检验她们的贞静娴雅而来。多少年后,苏锦瑞还能想起来,幼年的自己如何被母亲攥着手,指点她仰头看那红漆木板,示范给她听好女子的脚步声落在那上头要怎样轻盈,节奏要怎样均匀,落点要踏在楼梯内侧还是外侧,母亲讲,别以为周遭无人瞧见你便能撒欢疯跑,咚咚声都有这老梯板一下下替你数着呢,数着你有没有偷懒,有没有听话。日复一日,把这脚步声听进心里,自然就能千锤百炼,练成一个莲步款款的好女子。
可我为什么要做一个好女子呢?
小苏锦瑞问母亲,她的母亲苏大太太似乎没料到这么小的孩子却已经学会了反诘,她伸出苍白的指头戳了小女儿的额角,笑道因为你姓苏呀,苏家大小姐,岂能在下楼梯这种事上叫人笑话了去?
童年记忆久远得如前朝前世,连母亲的样貌都流散于岁月颠簸之中,唯有那千回百转的木梯,却铭刻入记忆,终其一生无法忘怀。苏锦瑞还清楚地记得,沿着顶楼的木楼梯往下,苏家大屋四层砖楼历历在目,每上一层皆有三道回旋,需经过四扇雕花满洲窗,当你数完十六扇梅兰菊竹、喜鹊牡丹的彩色玻璃镶嵌满洲窗后,才能来到一楼的厅堂。每到天气好的日子,狭隘的四方天井有阳光照进来,被那灰白檐角一遮一挡,像半空中多了个看不见的筛子,将光线细细筛过,余下的皆是粉末状的光尘。便是大白天,室内也是一半在明一半在暗,明暗交界中自有一番不对外人道哉的较量,就如住在这屋子里的人,明明各怀心思,然一到点灯吃饭,打牌听曲,却也能笑脸相迎,自有一团稳固牢靠的和气支撑着。
那一天,十七岁的苏锦瑞全然顾不得那些大小姐下楼时应端着的仪态,失魂落魄地冲下木楼梯,木屐敲打在木板上发出震天响的咚咚声,当其时,她绝没想到,她平淡顺畅了十七年的命运,就在这一刻悄无声息地拐了个弯。
这个弯拐得太急,以至于与后面的人生相比,她之前的日子都变得寡淡乏味,就像大戏开锣前调弦那几下叮叮当当,根本无法与后面的弦鼓齐鸣相提并论。
一直到很多年后,苏锦瑞回想起这一刻才恍然大悟,原来独属于她的大戏,到此时才算得正式开场。
而关于这件事,需从苏锦瑞十七岁刚从中学毕业那会说起。
苏锦瑞就读的学校叫培道女子中学,乃美国浸信会在省城东山创办的一所女子洋学堂。这所洋学堂中西结合,不中不洋,既要女学生们学爱诚真毅,背诗经论语,可也有从美利坚远渡重洋而来的洋教师传授化学物理,讲上帝是爱,普照世人。苏大小姐在女中没学多少知识,但却对一些更直接,也更实惠的时髦心领神会。在那就读的女学生多半家境殷实,不愁柴米,多余的精力便用在琢磨统一下的不一般上。比如她们个个穿清一色半西半中的校服,雪白袜子下全蹬一双锃亮的硬头黑皮鞋,然而仔细看,却能发现这些女子在齐齐的青色斜襟绸褂下各显千秋:有人衣襟袖口用的是精美的手织蕾丝边,有人斜襟立领那别上镶嵌象牙绿松石的胸针,有人则干脆将绸褂外形上下功夫,腰际加多几个皱褶,衣袖放宽一寸,于一水女学生中,硬是比旁人多出几分婀娜多姿来。
苏锦瑞是那些挖空心思的女孩中的翘楚,在那一众培道女生中早早就树立权威,明明是望过去一色的黑裙,偏她的裙褶硬是比别人的明晰硬挺,裙幅来得更宽,勒着细细的腰,越发显得体态轻盈,身段匀称纤巧;明明是一色的斜襟青色绸褂,她的就要熨烫得更加笔直,宛若浆
喜欢何曾相忆请大家收藏:(m.biquwen.cc),笔趣文更新速度最快。